这里不仅有最大的雨和最好的基因组科学夏令营

  “基因组所办夏令营一定会下大雨。”这是一个不成规律的规律。 

  2015年起,连续四年来的七月,在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都会举办一场为期一周的“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对基因组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向往,在基因组科学领域“国家队”科学家导师们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习、实习、讨论、思考、交流、互动… … 

  四年来的这一周,无一例外,都是北京的雨水来得最慷慨的时候。 

  今年的夏令营,从开始到结束短短一周的时间,大大小小的雨,下了好几场。雨伞成为营员们的出行必备,虽然,雨大到一定程度,伞,并不管用。 

  大学的暑假刚刚开始,这些学生并没有开始休息,对他们而言,能有机会参加这场夏令营,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 

  2018716日,是今年“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报到的日子。103名大学生,来自71所学校,32个专业。 

  这一天下了北京今年夏天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在基因组所一层大厅,负责报到的老师们看着外面的瓢泼大雨,正担心着。“这么大的雨,建议今天别让学生来了。”招生与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BIGD)章张导师发来信息。老师们没有犹豫,迅速在夏令营群里发出通知:可以延迟到明天早晨报到。 

  “报到的时候下大雨,整个人都淋湿了,三位招生的老师非常照顾我。” 曾晴怡来自中南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这是她夏令营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和曾晴怡一样,还是有学生坚持冒雨前来,之后,在研究所等候雨小再回住宿的酒店。王雄来自宁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为航班取消,他改乘火车,辗转三趟赶来北京参加夏令营。 

  老师们心疼学生,也喜欢这样的坚持、倔强和热情,科学研究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 

  “虽然来这的第一天下着大雨,我和同来的小伙伴们转了三趟地铁线,然后看雨势太大打车到所里,一路颠簸,但都怀着对基因组所的憧憬,一路上很兴奋,进大门时被中科院奥运村科技园区门口十多个研究所的标志所震撼,原来这其实和大学也差不多了,各个学科相互交融。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也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各样的专业都有,挺喜欢这种多学科交叉碰撞的感觉。”陈诗佳来自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她觉得能来参加这个夏令营,“真的是太幸运了。”漫天的大雨并没有影响她观察一路的景致和心情。 

    第二天上午,开营典礼。早晨来报到的同学们依然没能错过大雨的“洗礼”。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所长张德兴主持典礼时,和同学们说:“这么大的雨,很多交通瘫痪,早上最终选择了乘坐公交车上班。关键时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还得依靠国家力量,对于科学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亦是如此,所以非常欢迎同学们选择基因组所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来参加夏令营。”这段话看起来有点幽默,但张德兴说得格外认真。

 

    在大雨初歇的短暂间隙,营员们和出席开营典礼的老师们拍了这张室外合影。老师和学生穿着同样的文化衫,不同的是,老师们站在队伍的两侧,学生们在中间。蒙蒙细雨中,场面清新又鲜活。

 

  回到报告厅,薛勇彪所长致欢迎辞。他叮嘱同学们大雨天注意身体,不要感冒发烧,食堂的饭菜不可口可以点外卖。当然,对学生来说,比起生活上的关心,记忆更深刻的是,薛勇彪致辞的内容。“按照目前的推算,我们国家每分钟有8个人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5个人因为癌症去世。这是相当要命的一件事情。我们希望基于对基因组学的了解、对基因功能的了解,来发展靶向药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关口前移治未病。我们自告奋勇地启动中国人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希望通过跟踪现在健康人群的基因组,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规律和好的诊疗方式,让人们都健健康康地活着。基因组所的使命就是为人类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希望在座的各位和我们一起,有这样的雄心和梦想。” 

  这不是一个人的愿望。 

  曾长青、郭彩霞、韩大力、胡松年、方向东、章张、刘江… …每一位做报告的导师都是学生们眼中这个领域的大牛。报告的主题包括基因组不稳定性与肿瘤、早衰、出生缺陷、神经退行性病变,DNA 5hmC修饰测序技术及其在癌症检测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医学与全民健康,表观遗传信息与遗传、生殖和发育… … 

    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同学们听得心潮澎湃。

  “在开营典礼上,基因组所所长薛勇彪老师的演讲一下子吸引了我。薛勇彪老师知识渊博,希望我们近一个星期的夏令营之旅有所收获,在讲到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时,他提到看了一场巴西对塞尔维亚的比赛,而且觉得内马尔踢得不错,让我一下子觉得好亲切好有趣。我们也不负所望,满载而归!”陈诗佳说。 

  对于年轻的夏令营营员,薛勇彪觉得大家人生的轨迹在这个阶段 “还没有进入人生的抛物线,还是在起点上转” ,希望同学们遵从和追随自己内心的呼唤与热爱,多学习、多提问、多交流,提升能力,坚持不懈,实现梦想。 

  “很多年前有次面试问学生们为什么报考基因组所,有个学生说因为其他地方考不上就来这了,最后也录了那个学生,因为他很真实,不过前提是他也很优秀”。讲台上,胡松年跟学生分享这个故事,他希望学生把自己展示出来就够了。 

  “基因数据有多大?”“大数据能带给我们什么?”章张借用新华字典和大航海时代打比方,同学们听得入神。 

  “美国、欧洲、日本垄断国际生物数据;中国是最大的组学数据输出国之一,贡献超过50%,但缺少数据管理平台,缺少话语权”。章张一直担心“自己产生的大量数据由别人管理,对我国数据安全和应用将会带来不可预测性”。 

  在基因组所一层大厅,摆放着研究所2018年“身边的榜样”事迹。章张是其中之一。上面的文字这样介绍:“他是‘80’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面向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需求,他带领团队开发建立生命与健康大数据资源平台,发展多组学数据汇交共享、整合发掘与分析应用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动国家生物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  

  夏令营报告中,章张向同学们介绍基因组所“不止有科研,还有诗和远方……”,“建立我们自己的生物信息大数据中心”大概就是章张的“诗和远方”。“印象最深的是章张老师的报告,对大数据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会报考生命与健康数据中心章张老师组。”不少学生听了章张老师的报告,对生物信息专业和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大学生夏令营为不同学校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了这份机缘。 

    满满当当的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分组参观基因组所。杨婷婷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参观科普展厅的时候,“看到了当时我国做人类基因组计划1%这个项目用的测序仪,内心深处特别感动,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想哭,然后我偷摸了它一下,我和它约定好了,如果我以后可以来基因组所读研,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

 

    夏令营期间,学生们被安排了连续三个半天不同实验室的轮转实习。当调查问卷问及“你对哪个实验室的轮转实习安排最满意?为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众说纷纭:“韩大力老师,非常认真负责,人也很有趣,很圈粉”,“陈华老师,非常和蔼,学术上非常强”,“刘江老师给我印象挺深的,很稳重很温柔啊” ,“王前飞老师,节奏轻快,内容详实”,“杨运桂老师实验室,氛围比较活泼”,“张治华老师,有幸一对一与老师及各师兄师姐交谈,了解得很全面,‘私人订制’”, “对严江伟老师课题组最满意,通过老师与前辈们的讲解了解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坚定了做实用科研的信心”,“郭彩霞老师组,老师很和蔼,师兄师姐们也很热情”… …细数下来,接待轮转的二十三个研究组都被提及。还有不少学生说“三个导师各有特色,平分秋色”,“都很满意呀,毕竟都是我喜欢的老师”。 

  “在实验室轮转环节,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应该是刘江老师了,尤其是刘老师的助理老师的话:‘刘老师真是一个科学家,他脑袋里考虑的事就是怎么能把科研做好,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一次有个学生忘记分离掉体细胞了结果导致实验做完了发现结果不对,但老师并没有责怪那个学生,也没有就此停掉那个项目,而是说重新再来,因为科研需要在犯错误中成长。’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犯错误并不可怕,不要因此而不敢去做,其实错误犯多了你也变强大了。”陈诗佳说。 

  轮转实习结束后,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研究生代表与营员们进行交流座谈。作为研究生代表之一,2011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杨雪静讲述了自己在基因组所七年的读研体会。在提及到去医院随医生和导师查房的经历时,杨雪静忍不住哽咽。“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更偏重于临床需求,会常常去医院看患者或跟医生讨论问题。当我去血液病房,看到患病的小孩、父母、老人,他们被病魔折磨,脱发、感染… …当我看到这个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要做点什么。医生既要看病又要用有限的时间做科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临床,去帮助医生解决问题。五年、七年或许依然解决不了,基础研究的工作有时候就像盲人摸象,或者用沙粒砌房子。虽然不易,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些经历,让杨雪静看到科研工作的意义,真正爱上了科研,从此从未放弃困难,从科研的低谷攀登,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一个懵懂的研究生成长为一个坚定、自信的科研工作者,做出了可以被转化到临床治病救人的科研成果。她说,看《我不是药神》的时候,自己从头哭到尾。“对于基因组研究,对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我们做癌症这种疾病的基础研究,非常非常渴望新鲜的力量能够加入,这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斗争。欢迎大家加入,我们可以共同有一些能够解决癌症的方法。” 

  杨雪静的导师王前飞研究员 “在国际上首次将低剂量化疗新方案用于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在确保疗效的基础上显著降低化疗毒副作用和费用,让贫困儿童看得起病,治得好病。”这份科研成果因其重大意义曾上过新闻联播。 

  “可能也因为身边也陆续有同龄人查出患肿瘤吧,真心希望我能做一些事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不管成功与否,我知道自己为此努力过就好了。”对于杨雪静的报告,陈诗佳如此回应。 

  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李萌伟见证了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的建立和成长,与小伙伴们一起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他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呼唤更多的同学加入大数据中心这个和谐的大家庭。 

  2013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陈雪鹏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如何以数学专业背景,成功跨入基因组学领域,自己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未来交叉学科的人才需求,激励更多跨学科的学生用自己的才能去解决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 

  三位研究生的报告引起营员们强烈的共鸣和触动,营员们纷纷提问,充分互动交流。有营员建议“多一些研究生师兄师姐交流,三个没听过瘾”。 

    第四天上午,营员们来到中国科学院院史馆进行参观学习,系统地了解了中国科学院走过的60余年风雨历程、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院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最新重大科研进展等;还参观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充分了解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所取得的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最能体现中科院特色的重要成果,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举措和进展。“参观中科院院史馆和成果展觉得特别令人敬仰。”一位营员认为这是自己夏令营期间最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次走读参观进一步激发了营员们投身科学学习和研究的热情、真心、勇气和活力。

    汪国威来自阜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结营典礼上,他说:“对于基因所而言我想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基因组所我一定还会回来的!”

 

  与之辉映成趣的,是参加典礼的导师们对同学们的嘱托和期望。“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考虑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国家命运其实就是最优秀的年轻人能够选择去做什么,这个国家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果像美国那样,最优秀的年轻人都选择做金融,去华尔街,这个国家可能就是个金融强国;如果最优秀的年轻人都选择去国企,去当公务员,这个国家就会变成公务员强国;如果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崇尚科学,都去做科研,做科技,那这个国家就会变成一个科技的强国。我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和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也特别希望我们国家会变成科学昌盛的强大的祖国。”韩大力如此跟同学们话别。这个夏令营期间“很圈粉”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生于1987 

    这场夏令营结束后,基因组所研究生部面向全体营员进行了夏令营问卷调查,以期未来的夏令营举办得更好。91位营员参与调查,大家普遍认为此次夏令营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基因组科学的认识,也愿意向身边的人分享他们的感触和认识;他们还认为实验室轮转实习各有特色,帮助大家对科研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了解,同学们还对未来更好地举办夏令营提出了意见建议。

  

  夏令营最后一天,80位营员按照自己填报的志愿参加了基因组所组织的分组面试。导师们认真考核了每位面试同学,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相互了解,面试优秀的学生会被拟录为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来的那天遇上了北京的一场大雨,在大雨里拖着行李箱整个人都不好了,一度觉得不该来。”夏令营结束后,来自西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张慧如此回忆:“不过这几天的学习交流告诉我,这一趟真没白来。我觉得所里的每一位干的事情都不简单;所里包容性很强,本科专业不受限制;科研效率高。”她建议同学们应该将本科的学习背景当作未来学习的推动力,而不是限制条件。“我总相信,人生从来都是越折腾越明白,对于年少的自己,少一些权衡,多一些行动,不试试你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况且在所里总有惊喜总有惊喜!” 

  通过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杨婷婷这样总结:“收获多多,不仅学到了满满的干货,认识了众多大牛老师,更是一次对自我的全新认识,感谢基因组研究所,感谢所有!我会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改进,做一个更优秀的自己!作为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感谢基因组所老师给我这个参加夏令营的机会,在这里看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知道自己还需要很努力很努力!加油!为了梦想,继续努力!” 

  参加完夏令营,陈诗佳觉得“不再那么迷茫了,同时也明白自己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我还是一张白纸吧,这张白纸怎么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呢?没有神笔马良,只有墨池一块。” 

  2018年,与“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几乎同时开展的,还有其他由中国科学院资助的104个夏令营/暑期学校。而大学生夏令营,是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的十个子项目之一。 

  从单纯教学,到科教并重,再到科教融合,是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必然选择。在科教融合的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大学走在前列。 

  短短7天的“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带给71所高校、32个专业、103名大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份体验里,科学和教育有机融合,创新优秀人才得到适宜的培养机会。我们相信,这里不仅有最大的雨,最好的“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还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缩影,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更好的未来。 

  编者按:这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连续第四年举办“基因组科学前沿”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旨在积极促进大学生与研究所、实验室、导师、研究生及各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融合,增加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兴趣和向往,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和发展对基因组科学的兴趣,在科研道路中不断历练自己,为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附件下载: